“共享法庭”在宁波悄然扎根有哪些特色?
据悉,2021年以来,根据省委部署,浙江全面推行“共享法庭”建设,着力以一体化、均衡化、便捷化的诉讼服务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,助力形成与共同富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共享格局。
“共享法庭”到底是何物?
市中级法院民一庭庭长马金平介绍,“共享法庭”是架构在数字空间、虚拟在群众身边的人民法庭,以“不增编、不建房、快落实、广覆盖”为原则,依托镇街村社、行业组织现有硬件设施,用“一根网线、一块屏”作为标准配置,串联起“共享法庭”和人民法庭、矛调中心、协会商会及网格法官、调解员、网格员等解纷资源,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便捷的司法服务。
“它打破了传统人民法庭服务乡村振兴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制约,将司法载体和触角向村社最基层延伸,真正实现‘田间地头’的纠纷,‘田间地头’就地快速解决。”马金平说。
目前,“共享法庭”宁波模式主要有三种:
一是依托镇街矛调中心或人民法庭、派出所及其联勤服务站、司法所等机构,设立镇街“共享法庭”;
二是依托村民委员会、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、村社综治工作站,设立村社“共享法庭”;
三是依托金融、保险、邮政等营业网点,妇联、共青团、工会等群团组织以及调解组织、行业协会设立特设“共享法庭”。
据统计,截至2022年2月底,全市法院共建成镇街“共享法庭”148个,覆盖率为95%;村社“共享法庭”1985个,覆盖率为70%;建成环资“共享法庭”、铁路“共享法庭”、宁波农副产品物流中心“共享法庭”等特设“共享法庭”101个。
“共享法庭”能做什么?
或许有人会问:“共享法庭”有什么作用?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?
首先,可以快捷化解纠纷。“共享法庭”可实现法官远程诉前调解指导、当事人在线申请司法确认等功能。当事人申请调解,法院在线调解指导;调解成功后,可在线申请司法确认,大大推动了矛盾纠纷的诉前化解。此外,调解员、网格员也可通过“共享法庭”协助当事人办理网上立案、在线诉讼、远程参与庭审、出庭作证等司法服务事项。
其次,可以在线普法。今年1月26日,余姚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一起酒驾案件。远在22公里之外的大岚镇镇政府内,约20名基层干部通过“共享法庭”远程旁听。“通过‘共享法庭’远程旁听了庭审,我感触很深,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干部,我们要时刻牢记法律红线,保持清醒头脑,让法律作为我们办事的行为准则。”庭审结束后,大岚镇和谐村党总支书记沈远其感慨地说。据悉,“共享法庭”具备法治培训、“四明”云法庭、裁判文书、庭审公开、法规查询等功能,可为群众提供“菜单式”普法宣传,以增强人民群众法治意识。
第三,可以助力基层社会综合治理。2021年8月,奉化某工地上,小张与工友因言语不合引发肢体冲突,不慎从约一米高的型钢上摔落,致使腿部受伤。双方来到派出所后,无法就赔偿金额达成一致。于是设在派出所的“共享法庭”庭务主任蒋忠康便立即连线了方桥法庭庭长王佩岚,请求在线指导调解。王佩岚了解情况后,依据法律相关规定列出了一张详细的清单,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和解。
随后,方桥法庭专门就此开展了一场线上法律培训,并整理了一份更加完整的清单上传至“共享法庭”,以推动同类纠纷的快速化解。
“共享法庭”通过与人民法庭、网格员、社会治理干部等基层解纷力量全面加强信息互通、工作联动等,从源头上推动了基层善治。
此外,“共享法庭”还可以依托司法大数据,存储并实时提取各镇街、村社以及人民法庭辖区范围内受理的案件类型、数量、解纷方式、履行情况等基础信息,生成可视化的数据报表和解纷地图,为党委政府精准治理提供有力参考。司法服务的“便民超市”、开放互动的“普法学校”、没有围墙的“在线法院”……
据统计,截至2022年2月底,全市“共享法庭”共指导调解972件次,化解矛盾纠纷931件,举办调解培训34场,进行普法宣传136场,提供法律咨询295人次。